Nat. Chem.: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发的玻璃态

  • A+

第一作者:Bikash Kumar Shaw

通讯作者:Thomas D. Bennett

通讯单位:剑桥大学


MOF中的一些有机-无机杂化材料能够在高温中形成稳定的液相状态,通过淬火处理能够形成熔融淬火(melt-quenched)MOF玻璃,这种MOF玻璃保持了MOF材料三维配位键合结构,表现出一些吸引人的性质和实际应用。


但是目前熔融淬火现象仅仅在少数MOF材料中可行,剑桥大学Thomas D. Bennett等发现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中能够进行熔融淬火处理,对一系列基于双氰胺的有机-无机杂化钙钛矿在熔融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实验-计算结合研究,验证了其在熔融过程中形成的玻璃态结构中有机-无机成键变化。此类材料展示了超低的热导率(~0.2 W m-1 K-1),中等的电导率(10-3~10-5 S m-1),类似聚合物的热力学性质。


图1.双氰胺合锰酸四丙基铵的玻璃态、晶化态


固-液转换玻璃态

首先人们在三维MOF材料中研究报道了固-液转换现象过程形成的玻璃态,发现Zn(C3H3N2)2结构的MOF材料能够生成类似二氧化硅的玻璃态,同时保留有机-无机组分的键合结构。随后人们对具有这种现象的MOF材料进行拓展,但是目前报道的结果中仅仅少数化学组成才能发现此类现象。


钙钛矿玻璃态

由于以ABX3结构的钙钛矿材料具有广泛可变的组分,作者探索了钙钛矿相关可能存在的熔融玻璃态性质,从而拓展了有机-无机杂化材料的熔融、熔融-淬灭物种的范畴。作者主要研究了三类[TPrA][M(dca)3] (TPrA=四丙基铵, M=Mn2+, Fe2+, Co2+, dca=N(CN)2-)材料,该结构中的双氰胺具有多种配位结构模式,导致室温条件中[TPrA][Co(dca)3]、[TPrA][Fe(dca)3]的晶体结构归属于正交空间群,[TPrA][Mn(dca)3]的晶体结构归属于四方空间群。


钛矿材料中玻璃态的形成


作者通过溶剂分层方法得到[TPrA][M(dca)3] (M = Mn2+, Fe2+, Co2+)的单晶,通过热重分析发现Mn-、Fe-、Co-钙钛矿材料的分解温度分别为281、273、267 ℃;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发现Mn-、Fe-、Co-钙钛矿材料的融化温度分别为271、263、230 ℃。


作者通过[TPrA][M(dca)3] (M = Mn2+, Fe2+, Co2+)的单晶加热过程中,同时进行DSC-TGA测试,将晶体加热至熔化温度之上,随后进行冷却。在冷却过程中晶体发生重结晶,此外,在样品降温过程中,发现277 ℃(Mn)、269 ℃(Fe)、264 ℃(Co)样品呈现液相行为,通过XRD表征验证其晶化呈无定形状态。通过随后的DSC实验发现该过程中存在较低的热流量变化,得出Mn、Fe、Co玻璃态转化温度分别为218 ℃、225 ℃、125 ℃。玻璃态温度/熔化温度的比值符合经验性规律,其比值~2/3。


玻璃态形成过程中的配位变化


图2. NMR表征玻璃态、晶体状态配体变化


图3.X射线分析晶体、玻璃态化学键变化


通过13C NMR对[TPrA][M(dca)3] (M = Mn2+, Fe2+, Co2+)的熔融-淬火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表征,通过1H-13C旋转回波双共振(TEDOR)测试排除非质子化的碳原子,发现Fe、Co钙钛矿材料中~3900 ppm的13C峰消除,该位置对应于三种钙钛矿中的双氰胺碳原子。TPrA离子的13C由于远离金属离子,受到的影响降低,同时Mn-钙钛矿中由于磁化率作用与Fe-、Co-钙钛矿的磁化率区别,导致Mn-基钙钛矿中dca配体对应的位置区别。


通过对比晶化、玻璃态中的13C NMR进行比较,发现TPrA区域并未明显变化,说明“A”位点在熔融-淬灭过程中的键合结构保持,dca配体的化学位移在[TPrA][Mn(dca)3]材料晶化前后发生明显改变,在Fe、Co的[TPrA][Fe(dca)3]、[TPrA][Co(dca)3]中则未见明显变化,这是因为Mn2+的磁化率与Fe2+、Co2+不同。


作者发现熔化过程后,ag[TPrA][Fe(dca)3]中产生120 ppm的新峰位,这个峰对应于dca配体的脱除,同时在红外光谱中发现两个新吸收峰,1629~1634 cm-1、802~806 cm-1,说明熔化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上的配体脱除;通过UV-Vis光谱同样能够验证熔化过程中的部分配体脱除现象,比如ag[TPrA][Co(dca)3]表现两个吸收峰,这与d7 Co(II)四面体理论上具有三个吸收峰不同;通过室温χMT磁化率表征,发现室温中玻璃的磁化率小于其处于晶体状态,这个现象说明部分金属发生价态还原,根据磁化率计算验证熔化过程对应的金属还原分别为ag[TPrA][Mn(dca)3] 18.7%, ag[TPrA][Fe(dca)3] 22.0%, ag[TPrA][Co(dca)3] 15.3%,这个结果与XPS表征结果相互印证。


通过对室温X射线吸收谱的长程顺序谱进行表征,并且通过X射线对分布函数PDFs(X-ray pair distribution functions)进行分析,验证了熔化过程中形成5配位结构M2+离子,该结构能够被看作缺陷结构,这种缺陷结构的生成焓为-91 kJ mol-1


玻璃态的导电性、导热性

图4. 钙钛矿玻璃的导电、导热性能


通过频率-导电率测试,作者对ag[TPrA][Mn(dca)3]的电荷传输行为进行表征,对同相交流阻抗(Z′)-异相交流阻抗(Z′′)作图,通过半圆形Nyquist图拟合给出了直流电阻。Mn-、Fe-、Co-基玻璃的室温直流导电率测试结果分别为0.09 × 10−5, 0.64 × 10−5, 0.09 × 10−5S m−1,说明此类材料是一种具有中等导电率的材料。玻璃态导电率比晶体状态更高,这是由于在玻璃态的结构中dca配体的运动约束有所降低,玻璃态材料中dca配体的孤电子对跃迁导致改善其导电性。


作者对Mn-、Fe-、Co-基玻璃的导热性进行表征,结果显示Mn-、Fe-、Co-基玻璃的室温热导率分别为0.258, 0.234, 0.228 W m-1 K-1。类似的导热性能说明材料中的有机组分起到主要的影响。本文中的Mn-、Fe-、Co-基玻璃导热性能低于近期发展的铅基卤化物钙钛矿(~0.4-0.5 W m-1 K-1)、甲酸钴钙钛矿(~1.3 W m-1 K-1)、Zn-MOF-5(~0.32 W m-1 K-1)、ZIF-8薄膜(~0.33 W m-1 K-1),低于硼硅酸盐等玻璃体系(~1 W m-1 K-1)。


参考文献:

Shaw, B.K., Hughes, A.R., Ducamp, M. et al. Melting of hybrid organic–inorganic perovskites, Nat. Chem. (2021). 

DOI: 10.1038/s41557-021-00681-7
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57-021-00681-7


weinxin
我的微信
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

发表评论

目前评论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