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gew. Chem. :有机阳离子的空间效应实现CO₂电还原选择性调控

  • A+

根据《德国应用化学》发表的一项研究Dominated Intermediate Stabilization by Organic Cations Enables Highly Selective CO2 Electroreduction,一种以空间效应为主导的有机阳离子调控策略:采用长烷基链季铵阳离子(CnTA+)实现对中间体吸附的定向调控。原位ATR-SEIRAS表征揭示,较长烷基链的CnTA+可高效取代双电层中的K+,展现出与电极表面更强的亲和力,从而显著增强*OCHO中间体的稳定性,推动反应路径向甲酸(HCOOH)转化。当n=18时,C18TA+有机阳离子体系实现了高达90%的HCOOH法拉第效率。该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分子空间结构的界面调控策略,为CO2RR的性能优化开辟了新路径。


CO2RR是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环境问题的前景技术之一。在多种催化剂中,铜(Cu)因其可将CO2转化为多种高附加值烃类产物而备受关注。然而,实现对特定产物的高选择性依旧是一项重大挑战。大量研究表明,调控关键反应中间体的稳定性是有效提升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关键。其中,在电解液中引入阴阳离子是调控中间体稳定性的重要策略。特异性吸附阴离子能进入内Helmholtz层与中间体直接作用,也可调控电极表面电子结构;碱金属阳离子通常以水合状态存在或在外Helmholtz层(OHP)中部分去溶剂化,进而通过局域静电场稳定高偶极矩的中间体。


近年来,非碱金属阳离子(如铵盐、咪唑盐和苯并咪唑盐等)因其在高电流密度下可避免盐析和液泛等问题,而备受关注。这类有机阳离子常作为表面活性剂或离聚物中的阳离子基团存在,用于抑制质子迁移或增强中间体稳定性。然而,其空间结构对于中间体的调控作用鲜少报道。


天津大学的翁哲教授以及同事通过引入不同链长的季铵阳离子(CnTA+,CnTAC为氯化物)来研究其非功能性骨架在中间体稳定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。通过原位ATR-SEIRAS 实验表明,CnTA+能够取代OHP中的K+,并稳定*OCHO中间体。此外,烷基链越长,CnTA+替换K+的效率越高,对电极表面的亲和力越强,更有利于*OCHO中间体的稳定。采用商用多晶铜作为电极,在电解液中引入C18TAC(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),获得了90%的甲酸选择性,稳定性超过20 h。研究结果表明,有机阳离子与骨架结构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调控反应路径。


为阐明C18TAC在Cu/电解液界面上发挥的作用,进行了原位衰减全反射-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光谱(ATR-SEIRAS)测试,证明了C18TAC对关键中间体的稳定作用。为评估空间效应(不同链长)对 CO2RR 性能的影响,对比添加了三种不同链长的季铵阳离子添加剂:C1TAC(甲基)、C12TAC(十二烷基)与C18TAC(十八烷基)。原位红外结合电化学测试表明,C18TA+可更有效地替代K+,同时在铜表面的吸附能力更强,因此对*OCHO中间体的稳定效果更好。DFT计算进一步揭示:CnTA+阳离子的烷基链越长,与K+相比,更靠近催化剂表面。这是由于长链有机阳离子的氮原子携带更高的正电荷,从而与带负电荷的催化剂表面之间存在更强的静电作用。此外,当K+和CnTA+同时存在于界面时,更长烷基链的CnTA+更容易将K+“挤开”,进一步证明了有机阳离子疏水碳链的空间效应。


图示为CnTA+不同骨架结构的空间效应作用机理图。其中,长疏水碳链结构(如 C18TAC)有更强的驱动力“排开”界面水层,使极性C18TA+更有效的替代水合K+,且与铜表面的亲和力更强,从而稳定中间体、提升 HCOOH 产率。相反,C1TAC等短链结构阳离子缺乏空间效应,难以进入OHP并发挥作用,无法有效调控反应路径。因此,CnTA+的空间效应对于提升其在双电层中含量、促进甲酸生成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。

5

反应机理示意图

作者认为,有机季铵阳离子(CnTA+)的空间效应在调控CO2RR关键中间体稳定性方面的核心作用。其中长碳链的CnTA+(如C18TA+)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替代双电层中的K+,还增强了其与铜表面的相互作用力,从而对*OCHO中间体展现出更强的稳定作用,促进了由*COOH向*OCHO反应路径的转变,提升了甲酸的选择性。这一空间效应策略揭示了结构-性能之间的关系,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电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设计视角和路径。

文信息

Steric-Dominated Intermediate Stabilization by Organic Cations Enables Highly Selective CO2 Electroreduction

Zishan Han, Xinyu Wang, Zhiguo Li Jiachen Gao, Zheng Hu, Yaogang Wang, Siqi Li, Xuejiao Mao, Quan-hong Yang, Zhe Weng


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

DOI: 10.1002/anie.202504785


weinxin
我的微信
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

发表评论

目前评论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