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t Commun:单核稀土膦宾配合物的合成及反应性

  • A+

陈老师课题组在Nat Commun上报道了首例含Sc=P双键的单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。我们今天介绍一下。


配图1。第4-9族金属所形成金属-配体多重键数目的比较(Dalton 2011402689)。

 

金属配体多重键是当前金属有机化学中的前沿课题。其代表性成果为20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,授予烯烃复分解反应,而催化中间体的关键结构即为金属配体多重键。从上面的配图1可以看出,中过渡金属最容易形成金属-配体多重键。往周期表的两边走,前过渡金属和后过渡金属均不容易形成金属配体多重键,这主要是由金属离子和多重键配体之间轨道能量不匹配所导致的。从周期表上看,稀土元素在过渡金属区域左侧最“边缘”的位置,这使得相应多重键配合物的合成尤其困难。


在过去的工作中,陈老师课题组报道了首例单核稀土氮宾配合物(Ln=N)和首例单核稀土碳卡宾配合物(Ln=C,非pincer型)的合成。现在课题组终于实现了首例单核稀土膦宾配合物(Ln=P)的合成。这个课题应该是组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课题,从刚建组时就开始做,前后经历至少四名博士生(括号中是他们发表的与这个课题相关的文章),包括崔鹏(ChemComm2008,Dalton2010)、吕英东(ACIE2011、JACS2013)、周吉亮OM2015ChemEurJ2017)、冯斌(本文作者),此外还有多名硕士生和联合培养研究生,时间跨度至少十二年。关于这个课题的探索过程,陈老师写了一篇behind the paper,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:Synthesis and versatile reactivity of scandium phosphinophosphinidene complexes.

https://chemistrycommunity.nature.com/channels/1465-behind-the-paper/posts/synthesis-and-versatile-reactivity-of-scandium-phosphinophosphinidene-complexes

配图2。首例单核钪膦宾配合物12的合成。

 

在已知的过渡金属膦宾配合物中,膦上取代基主要为碳原子;而课题组之前的工作表明,这类膦宾配体所形成的稀土配合物很难稳定。因此,本文设计了磷原子取代的膦宾配体。该膦宾配合物的合成是从钪甲基氯化物与膦基钾盐出发,首先发生盐消除,生成钪甲基膦基配合物;随后该甲基膦基配合物脱除甲烷,生成钪膦宾配合物(配图2)。对于配合物1的合成,反应时间为室温24小时;对于配合物2的合成,反应时间为室温4小时(配合物1的配体为最典型的nacnac配体;而配合物2的配体是陈老师课题组自己发展的、为稀土配合物量身打造的官能团化nacnac配体)。这篇文章中并没有报道钪甲基膦基配合物中间体的分离,可能是因为该配合物室温不稳定。


配图3。首例单核钪膦宾配合物12的结构。


配合物12均为红色固体,并且均经X-射线单晶衍射表征(配图3。通常三价钪配合物为白色或黄色,但是绝大多数钪多重键配合物为红色。因此组里人做钪的反应时,如果看到红色产物,就觉得有可能是好东西)。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同时存在Sc与两个磷原子的配位,其中Sc-P(a)的键长比Sc-P(b)的键长要短0.2 Å以上,后者为较弱的配位键;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域(配图2)。这种结构可能对稳定高活性的Sc=P双键起着重要作用。另外,配合物12中钪的配位数分别为56,这也使得两个配合物中Sc-P键的键长有所不同,我们在此不作讨论。


配图4。钪膦宾配合物1的反应化学。

 

作者还初步研究了这类配合物的反应化学(配图4)。对配合物1来说,它和亚胺发生环加成反应,反应发生在ScP(a)原子上。而当它与联吡啶、乙烯、炔烃反应时,反应发生在ScP(b)上;尤其是与烯烃和炔烃反应时,得到形式上的[2+3]环加成产物。这里的ScP(b)的反应模式有些像FLP,其中钪作为路易斯酸,而P(b)作为路易斯碱。这些配合物均经X-射线单晶衍射表征。其中配合物37的单晶结构如配图4所示。


配图5。钪膦宾配合物2的反应化学。


而本文中报道的配合物2在反应时更像一个典型的钪膦宾配合物,反应化学均发生在Sc-P(a)上(配图5)。当它与末端炔烃反应时,得到1,2-加成产物。当它与内炔烃反应时,得到[2+2]环加成产物。这两个产物均经X-射线单晶衍射表征。

 

作者还与Maron合作进行了理论计算,结果表明配合物12的反应化学之所以不同,是因为配合物1的配位数(5配位)低于配合物2(6配位),使得配合物1中Sc与THF的作用更强,进而使得配合物1中P(a)的反应性降低。

 

另外,Nat Commun与其它杂志不同的是,它们会提供文章的审稿意见(经作者同意后),这些审稿意见往往非常值得一读。对于这篇文章,第一个审稿人很外行,说配合物1的反应化学跟FLP很类似嘛,反应没啥新意。可是他忘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,其实是FLP在模仿过渡金属的反应化学,而不是过渡金属在模拟FLP的反应化学。第二个审稿人承认合成部分的工作,表示理论计算部分尚需改进,可能是计算化学方向的。第三名审稿人貌似非常内行,给出了非常长的评论,并且肯定了文章的创新点。他们指出配合物1的反应化学有点意外,而配合物2的反应化学是典型的、期待中的Sc=P双键反应化学。感觉第三名审稿人读得很认真,而且读懂了这篇文章。


weinxin
我的微信
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

发表评论

目前评论:0